前幾天的一個新聞讓我看得很心痛。
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,因為數(shù)學沒有考到95分以上,被媽媽罵“不爭氣”。媽媽一氣之下,把孩子扔在了高速路口,自己駕車離去。
不知道孩子孤零零地待了多久,直到被民警救助。
民警撥通了媽媽的電話,勸說媽媽:“孩子不管有啥錯,有啥不對的地方,可以進行教育和引導,而不是把他扔到路邊不管不問了?!?/span>
電話里,媽媽明顯還在賭著氣,一再說“我不要他了,你們愛起訴起訴吧,就算坐牢我也不要他了?!?/span>
最終,是孩子的叔叔把孩子接了回去。
看了這個視頻,真是有些心痛。
想象一下,如果你是那個男孩,不但挨罵,還被媽媽強行趕下車,站在車輛飛馳的高速路口,看著媽媽的車越開越遠,直到看不見。
那種孤獨無助、害怕恐懼,小小的心靈該承受了怎樣的悲傷和絕望啊!
②
你知道嗎?一個孩子,他最害怕父母、尤其是媽媽對他說:我不要你了。
是的,我們大人都知道,這不過是一句氣話,是一句不可能付諸行動的“脅迫”。
但是對于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說,他真的會認為媽媽不要他了。
要知道,對于孩子來說,媽媽就是他的世界。
孩子越小,媽媽越是他的整個世界,他需要媽媽的照顧才能活下去。
當媽媽說不要他了,就意味著他被整個世界拋棄,孤獨弱小的他根本無法獨自活下去。
當生存受到威脅,那種巨大的恐懼、被拋棄感是孩子不能承受的。
是的,媽媽的一句氣話,對孩子來說,就是生存問題。
曾經(jīng)聽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。
女兒做了什么事讓她很生氣,一氣之下,她把女兒拽到門外,說:“我不要你了,你走吧!”然后關上了門。
小小的女孩在門外哭得聲嘶力竭,一邊哭喊一邊拍門:“媽媽,開門!我聽話!媽媽,我再也不淘氣了,媽媽開門??!”
這位媽媽等了一會兒,覺得火候差不多了,才打開門。
孩子哭著一下子撲到媽媽懷里。媽媽安撫了一會兒孩子,等女兒漸漸平靜下來,趁熱打鐵和她約法三章。
孩子統(tǒng)統(tǒng)點頭答應,乖得不得了。
但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,孩子變得特別黏媽媽,總是讓媽媽抱,情緒也不穩(wěn)定,動不動就哭。媽媽有時煩得又想把她關到門外。
這位媽媽只想矯正孩子的行為,卻看不到這種做法對孩子內(nèi)心巨大的傷害。
即便孩子大些了,知道父母說“我不要你了”只是一句氣話,并不會當真,但這句話的殺傷力也足夠大。
他會感到,如果自己做得不好,如果讓父母失望了,父母就不喜歡他了。
那種被嫌棄、被遺棄、被放棄的感覺,會讓人灰心喪氣,覺得自己沒有一點價值,會低到塵埃里,自生自滅,自暴自棄。
當然,還有更多父母,表面上不會做得這么極端,但在日常的管教里,或多或少也隱藏著“你不聽話,我就不要你了”的思維模式。
比如,“我不管你了”。
這句話,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——我不是“不要你”,我只是“不管你”了。
既然你不聽我的話,我對你失望了,那我“只好”不管你了,你自己愿意怎么辦就怎么辦吧。
這樣的做法,是以退為進。表面上好像妥協(xié)和退讓,實質(zhì)還是一種威脅,表達的還是一種放棄和失望。
我對這句話不陌生。
我從小就是個乖孩子,記憶中,父母幾乎沒打罵過我,很讓父母省心。
對我來說,爸爸對我生氣的***別表達就是:“我不管你了,你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吧?!?/span>
爸爸極少生氣,一旦這么說,我就知道,爸爸生氣了,我就乖乖地妥協(xié)聽話了。
隨著我長大成人,結(jié)婚生子,我早已忘記了這些童年瑣事。
直到有一年暑假,橙子在姥姥家,我回去看他。下了火車,我發(fā)現(xiàn)只是橙子姥爺一個人來接我,我問:“橙子怎么沒來?”
橙子姥爺說:“他不好好練琴,總是糊弄了事,我說道理都給你講了,我也不管你了,你自己好好想想吧,別和我一起去車站了?!?/span>
聽到這句話,我心中一動,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出來了——有點難受,有點緊張,有點喪。這感覺好久好久不曾有過了。
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幾十年過去了,我對“我不管你了”這幾個字仍然有些耿耿于懷,像一句咒語,瞬間把我?guī)Щ氐叫r候的心情——
我已人到中年,內(nèi)心深處,依然有著尋求父母認可的沖動,依然介意父母對我的態(tài)度。
那么,父母們?yōu)槭裁聪矚g說這句話呢?
首先,是情緒的表達。
對父母而言,脫口而出“我不要你了”,很大部分是情緒的發(fā)泄。
是孩子不合己愿的憤怒,是無能為力、無法控制孩子的無助感。
用一種強硬、決絕的態(tài)度來掩蓋內(nèi)心的無能為力,這是人類一種常見的防御模式——害怕暴露自己的“虛弱”和“無力”,用強硬的姿態(tài)來撐起脆弱的自尊。
如同自負的人內(nèi)心深處其實是自卑的。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用虛張聲勢來證明自己的。
其次,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。
越?jīng)]有安全感的人,越想把一切牢牢地掌控住。
父母用孩子對自己深深的愛做籌碼,逼迫孩子聽話。
父母的愛是孩子的心理營養(yǎng)源泉。沒有了愛,孩子還怎么生長?而且,孩子渴求父母的愛、認可和接納,這是孩子的天性。
父母對孩子表達出失望,對孩子來說,就是對自己的極大否定,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,不被接納的。
所以,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巨大,幾乎一招制“敵”,大多數(shù)孩子會乖乖就范。
辦法簡單有效,自然就喜歡用。
如果口頭威脅不管用了,那就威脅升級,付諸行動,比如,把孩子關在門外,把孩子趕下車,看你還聽不聽話!
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——你嫌棄孩子,是因為你嫌棄自己。
只要孩子做得不好,就不想要他,想要放棄他,其實,這正是內(nèi)心深處,你對待自己的態(tài)度。
你其實并不愛自己。
別說你會做美食、愛旅游、健身運動、穿衣打扮、養(yǎng)花撫琴……這些就是愛自己。
這都是表面上的。
如果不從內(nèi)心接納自己,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接納自己的平庸與缺陷,接納生活的本來面目,表面上的氣定神閑是持續(xù)不了多久的,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又變得氣急敗壞。
一個不愛自己、對自己嚴苛、討厭自己的媽媽,怎么可能真正地愛孩子?
總是感到被父母“拋棄”的孩子,會怎樣呢?
不同天性氣質(zhì)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。
一種可能,是變得很聽話。
聽話、懂事、努力、上進,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符合父母期望的人。
然而,在一切積極努力的背后,驅(qū)動力卻是恐懼——我不夠好,我必須要努力努力再努力。
我如果不做得足夠好,人們就會不喜歡我、不認可我,像我的父母曾經(jīng)做的一樣。
可是,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,永遠無法讓自己滿意,也因此,內(nèi)心總有根弦在緊繃著——直到繃不住的那一天。
另一種可能,對于能量比較足的孩子,這個招數(shù)會適得其反。
孩子可能會變得更淘氣,大哭大鬧、蠻不講理,變成一個不可理喻、讓人頭疼的孩子。
其實,這是孩子的呼喚。
父母的冷漠和放棄會讓孩子發(fā)狂的。
孩子不愿放下自尊,又想和父母有連接,只好用淘氣、作、鬧來激惹父母,贏得父母的關注——
只要你“看到”我,哪怕是打我、罵我,也是“看到”我了,那也行啊,總比冷漠地拋下我、不理我好。
就像夫妻間的冷暴力。
當丈夫表現(xiàn)得很冷淡、摔門而去,妻子下意識地會用撒潑哭鬧的潑婦姿態(tài)來激起丈夫的回應。
哪怕熱火朝天地吵上一架也好——陷入無人回應的境地是會讓人抓狂和絕望的。
結(jié)果呢,孩子的“作”讓父母更加頭疼,更加無助,更想把孩子推遠,導致孩子更加頑劣,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。
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,對于孩子來說,他們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。
“整個世界”的意思是,父母=這個世界。
父母怎樣對他,這個世界就是怎樣對他的。
父母不認可他,這個世界就不認可他。
父母動不動拋棄他,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沒有安全感。
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孩子會把父母的聲音內(nèi)化為內(nèi)心的聲音,鋪成內(nèi)心的底色。
你愿意你的孩子即便長大成人,心中也時時擔心,如果做得不夠好,就會被這個世界所拋棄嗎?
你愿意孩子的內(nèi)心被套上一個“不夠好”的魔咒,不管看起來多么優(yōu)秀,卻總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沒有價值嗎?
如果不想,就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這句話了。
你應該做的是,調(diào)整你的情緒,控制你的控制欲,學會愛自己。
通過你的言行,讓他感受到:
不管怎樣,我都愛你,我都是你溫暖的港灣,永遠的支持。
讓孩子的內(nèi)驅(qū)力是愛,而不是恐懼。